|
首頁 | 討論區 | 最新話題 | 搜尋 | XML | 登入 |
![]() |
Blueimp » 列出所有討論區 » 討論區: 知識速食 |
![]() |
|
此話題中所有文章數: 1 [ 話題狀態: 一般 ] | |
|
用奢侈品『健康』去換日用品『工作產量』是不划算的!(170504)用奢侈品『健康』去換日常用品『工作產量』是不划算的!今天得到的主題有: #一、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#二、多任務、少睡會成功?都錯了! #三、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@吃乾貨Review@ 工時長並不會增加工作產量,因為工作效益會隨著時間和體力影響而下降,更何況長期下來會連健康都賠進去!而你的老闆可能並不在乎,更慘的是自己常常也忽略了這個健康常識。 一、挖掘小數據捕捉用戶需求 大數據時代要注意的兩個問題:大數據不會激發深刻的見解;以及大數據重分析,輕情感,沒辦法提升品牌的受歡迎度。 這段得到就像是告訴我們魔鬼藏在細節裡的觀念,不要被大數據的風潮給轉暈了,提醒我們小數據裡的細節也很重要,甚至更加重要! 如何挖掘小數據來捕捉需求的七個步驟:蒐集資料、尋找線索、連接線索、關聯、因果關係、補償、觀念。 蒐集資料、尋找線索、連接線索,就像是 RPG 到了新地區一定要去找的 NPC 問問情報。最後的補償和觀念的說明太簡短了我無法意會,可能要去翻翻書才知道,不過有句話很重要「創意不太可能在壓力下產生,往往是不經意間到來,所以要給自己留有足夠的空間。」這部分可以複習一下「四種訓練創造性的方法」的第二張網、無腦走動。像今天我也在這個主題卡彈了,於是到附近的路易莎坐坐順便觀摩學習,不到十分鐘就靈感湧現完成了現在的這些內容。 二、多任務、少睡會成功?都錯了! <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> 我覺得「每天睡四個小時的人更容易成功」這點基本上沒太多錯誤,以這段得到內容說「那些只睡四個小時的人,體內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,這種激素讓他們保持警醒。」這應該是讓這些人可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(不一定是高效喔)的其中一項生理因素,但問題是出在『有命賺是不是有命花』,像我自己至少很確定記憶力減退的狀況很明顯。 <21天養成一個新習慣> 如果只用「21天」去簡化養成一個新習慣的過程可能太單純了,或許練習一千次還比較實在點。以這段得到舉的開會發言例子來說,如果那個習慣可以在一天內多次有效地練習,那就可以用高頻率練習來縮短養成習慣的時間,並仍然保持一千次的這個練習數量。那這樣來說,如果要養成每天六點起床,就只能花三年的時間來練習了,是嗎? <多任務處理> ![]() 人腦多工處理網路上有很多論述評論這樣工作模式的缺點,雖然我還是很愛多工處理,不過也是覺得想要同時去做兩件以上需要用腦的工作是不太可能,除非是像這段得到舉的例子,另一件工作不太需要思考,以及成果的品質不太要求,這樣的多工是可以的。至於我的多工處理模式,其實是要很靈敏的切分工作,能夠反射性地把工作在腦中排出大小事情,迅速地決定哪些事情處理的前後順序,並且同時考量到這件事情放下去後是不是有自動處理的等待時間,或者是和別人合作的上下手處理時間,這樣交替來的多工處理效益,達成一段時間內讓很多工作進度同時可以推進。 三、雙重病毒傳播循環 LinkedIn 的「雙重病毒傳播循環」:簡單來說,就是讓新註冊用戶源源不斷地邀請更多的新用戶,同時還會帶動老用戶時不時地回來看看。兩個循環同時發生,病毒傳播效果大大提升! 這段講的是 LinkedIn 對「雙重病毒傳播循環」的成功案例描述,不過成功是不能複製的。我們只能從別人成功案例中看看能不能吸取到屬於自己的想法,更別想去直接套用別人的成功模式,比方說把魔法數字的「4」當成常數去套用。 另外,有人說開發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老客戶的四倍以上,那就不去做嗎?我從 LinkedIn 「雙重病毒傳播循環」的案例中認為,這個成本是有機會降低的。 本文章同步發佈於:藍色小惡魔 - 知識速食:得到15min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支持小惡魔 BTC : 19tn3RnCuwZVukXAwyhDWZD4uBgUZoGJPx LTC : LTFa17pSvvoe3aU5jbmfcmEpo1xuGa9XeA 知識跟八卦一樣,越多人知道越有價值;知識最好的備份方法,散播! 藍色小惡魔(林永傑): 臉書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編輯文章 3 次, 最後修改: jieh 於 2017/5/4 下午 10:52:34] |
|||
|